阅读历史 |

第382章 一对好夫妻(1 / 2)

加入书签

第381章 一对好夫妻

理论上赵安不是无赖行为,而是巧妙利用规则,因为议罪银原本就是预缴用来议罪减罪的。

我知法犯法是不对,但我现在再预缴五千两用于罚款,行不行?

可能你们不行,但我行!

为何先报兵部福中堂丶军机处和中堂知呢,无非赵安提醒在场一众安徽绿营的将领,他上面是有人的。

实际操盘议罪银的和中堂想来不会为了你们这帮丘八出头吧,所以都给我老老实实的。

官大一级压死人可不是说着玩的,除非你们这帮丘八有胆哗变。

但,这正是赵安求之不得的事。

淮南绿营真敢闹事,抚标立即就会镇压,一股脑杀了反而少了许多麻烦。

显然,帐中这帮绿营将领生不出这胆量。

几颗人头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接下来的作战部署及动员会议开的相当圆满,军队同地方在赵安大棒指挥下迅速开始行动,一场针对盐匪的围剿秘密进行。

省城安庆方面,虽然巡抚衙门和藩台衙门都缺了主人,但留守的官员没有敢怠慢的,赵安的工商兴省政策并未因他的离开停摆,安庆府和盐道衙门筹措的军粮器械也源源不断往凤阳输送。

安庆地处长江北岸,同陆路相比,水路运输显然是发展重点,毕竟一艘货船的装载量能顶上百辆马车,人工和成本都要少得多。

原先的码头前明万历年间曾拓展过一次,一百多年下来这座老码头已然无法承担如今的货运「吞吐量」,因而安庆知府宋嘉问组织人手对码头再一次整修拓展。

拓展资金有部分来源于民间商人,这些民间商人获得的回报是码头修成后可以给他们部分区域用于设立货栈。

相当于固定仓库中转站的意思,这样能省去商人不少运输成本。

这也是赵安大量引入民间资金用于地方发展的思路——官府没钱又想办事当然是跟民间有钱人「集资」。

缺德一点的官员则是直接让官府人员和学生们自愿捐款,甚至强行摊派给百姓。

许诺多少年后分红,结果年头一到小本子却是废纸一个无现可兑。

赵安不是缺德的官,不想骗百姓,那麽大力引进民间资金就成了他的首选。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不仅是让百姓富起来的基础,也能让分布在各地的军队迅速集结起来。

赵安准备明年对安徽全省的道路进行拓宽整修,这个工程很大,保守估计需要的资金也得二百万两左右。

这笔钱安徽藩库肯定拿不出,赵安便准备将部分道路的「收费权」卖给民间商人,从而将安徽本地的大商人乃至江浙财团与自己牢牢捆绑。

如此做法虽然会增加货运成本,但对缺乏资金的安徽而言却是能迅速发展起来的绝佳手段。

江苏巡抚福崧卖官产卖的不亦乐乎,作为「始作俑者」,赵安肯定也要跟进。

如果不是芜湖关的关税直接解往户部,他都想把这个年入四十万两的肥关都给卖了,或租了。

由于安庆码头大规模整修,导致码头目前运行情况十分拥挤,但也充满生机。

漕船丶客舟丶货筏挤挤挨挨,扛包的苦力丶叫卖的商贩丶南来北往的旅客于码头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图卷。

乍一看,就像一个无比热闹的大工地。

事实上,也是个大工地。

长江对岸是有名的池家渡,每日都有大量商旅搭乘客船前来安庆,摆渡船的生意极好。

一艘从南岸过来的摆渡船刚靠岸,岸上的小贩们就迫不及待吆喝起来,有卖茶叶蛋的,有卖大饼的,有卖油条的

还有大声询问船上客人有没有要做工的。

只小贩们很快就被眼前一幕惊住,船上哪是什麽南岸的客人,竟是一群盔明甲亮的八旗大兵。

不仅有八旗大兵,还有高头大马!

站在船头的佐领八十六只扫了眼岸上想要兜售生意的小贩,小贩们就被吓的连连后退。

「上岸!」

八十六挥了挥手当先下船,然后转身看向身后江面——他要保护的赵夫人就在后面那条船上。

三十多名八旗兵拉着战马下船后,自觉回去帮赵大人家的仆人拖拽马车。

码头来了八旗大兵的消息也瞬间四散开,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码头引发轰动。

八旗兵!

普通百姓瞧着热闹不说,走南闯北的商人们却个个困惑的很。

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支成建制的八旗骑兵出现在安庆这种腹地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须知,安徽不仅是旗员任职「洼地」,也是没有任何八旗驻防的省份。

那八旗兵到安庆干什麽?

没有人知道,只知道那群八旗兵簇拥着几辆马车去了省城。

看样子,车内定有身份极其崇贵的人,否则怎麽可能是八旗大兵护送呢?

在无数惊疑丶敬畏的目光注视下,八十六率部下护着车队径直穿过码头,没有任何停留就沿着官道向安庆城驰去,留下身后商旅百姓一片窃窃私语和种种猜测。

早就得到消息的藩司办公室主任老宋这会领着藩司属员正在衙门外候着,不过老宋压根不知江宁将军派兵护送夫人一行,因而当视线中突然出现一支骑马的八旗大兵时,心没来由的就哆嗦了下,差点以为是朝廷发现「小贷党」的存在,派八旗兵来抓他们来了。

待发现队伍前头还有自己派去接夫人的李林这才松了口气,继而好奇看着那帮骑马接近的八旗兵。

藩司衙门的工作人员也均是感到奇怪,却不敢当着老宋面在那乱猜测。

「吁!」

到得老宋等人跟前后,八十六勒马立停,旋即翻身下马,却未理会满面堆笑要上前同他「对话」的老宋,而是大步走到后面一辆看似普通但用料极为讲究的青幄马车前,微微躬身用一口流利的江宁话声道:「夫人,到地方了!」

八十六为啥不是京片子?

还不是因为祖上驻防江宁一百多年,口音这块早就被江宁本地人给同化了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