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9章 中隐(2 / 2)

加入书签

那时候他还不怎麽理解,直到老张这会说了「中隐」这个东西,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人都是这「中隐」思潮的信徒啊。

老张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窥见了这个时代士大夫阶层那光鲜外表下的腐朽与病态。

是的,这些人都病了,或者说这个时代病了。

大唐,不是亡于外敌,不是亡于藩镇,而是从根子上,就已经被这些精神上的蛀虫,给蛀空了。

那边张龟年说的更多了:

「其实这种中隐之思也是有现实原因的。」

「盛唐之前,士大夫们还是普遍尚实事,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如『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壮志豪情,不落于人。」

「可安史之乱以后,世风日坏,有藩镇割据,党争相伐,宦官弄权。为官者再想做实事就太危险了,动辄就是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而且对于普通士大夫而言,也是上进无门,中央官职被世家大族垄断,地方职权为藩镇牙兵占据。是进则无门,退则不甘。」

「完全归隐山林,则需放弃俸禄,忍受清贫,当年孟郊搬家,都要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清贫至此。」

「而留在朝堂,则需周旋于纷争,违背本心,可一旦真的直言进谏,那又离祸不远。」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大夫们从追求建功立业转向求身心安宁,对兼济天下已不再执着,而是更看重独善其身,只维持一种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就行。」

「所以这才有了身仕心隐的中隐。」

「他们隐于闲官,事务清闲,俸禄优厚,地处繁华而不喧嚣。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纠结于荣辱得失,以闲情对抗俗务,蔚花丶品茶丶读书丶宴饮丶写诗。」

「可讽刺的是,这些人越不执着于功名利禄,反而官就做的越大。越为中隐,就越是士名鹊起,朝廷就越是给他们升官。」

「而素有诗佛的王维就是这样,所谓终南捷径,就是如此。」

「如果那些从盛世遗留下的士大夫们还是有这样纯粹的中隐之思,那到了本朝,几乎都是一群尸位素餐,又博取清名的蠹虫了。」

「是以,朝上诸公紫千红,可最后百无一用。」

张龟年一口气说完这些,可见往日就对这种好名懒惰的士大夫们,怨念颇深。

赵怀安彻底明白了,他望着在场的幕僚和保义将们,说道:

「我很不喜欢这种人,拿了钱不办事!这种人是最坏的!」

「我保义军藩镇之内,绝不容许有这等『中隐』之官的存在!」

他看着张龟年和身边的袁袭等人,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不管他出身如何,学问多高,品行多清廉。在我这里,为官者,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能做事,肯做事,做得成事!」

「不能为百姓兴利除弊者,便是庸官!」

「不能为我守土安民者,便是废官!」

「庸官丶废官,在我治下,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给我滚蛋!」

「这官他不好好做,那就有的是人想做!」

这番话,掷地有声,不仅是说给张龟年听的,更是说给在场所有幕僚,乃至未来将要投奔他的所有人听的。

他赵怀安的藩镇,要建立的是一套全新的丶以「实用」为唯一标准的用人体系。

这里,不需要清谈客,不需要山水画家,只需要能吏丶酷吏丶能臣!

于是,接下来,赵怀安就对候立的刘威作如下令:

「你去将那个严军判给拿了,抄家。凡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刘威抱拳:

「喏!」

随即带着甲兵直奔东面官坊。

郑的离去,并未在庐州城中掀起太大的波澜。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刺史大人换了谁,似乎并没有什麽不同。

但接下来几天,赵怀安以雷霆手段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却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天,是真的变了。

首先,是人事上的大换血。

原刺史衙署内的所有曹官丶吏员,全部被集中起来,由张龟年和袁袭亲自进行甄别考核。

考核的内容,不问出身,不看诗文,只问三件事:

你本管现在负责何些事务?去年事务实际结果如何?今年你对此作了那些工作?

凡是对答如流,对本职事务了如指掌者,官升一级,委以重任;凡是支支吾吾,一问三不知者,当场罢黜,勒令回家。

仅仅三天时间,庸人裁汰,司曹一清,整个庐州衙署的办事效率,便焕然一新。

那些整日无所事事的清谈客被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明强干丶熟悉庶务的实干派。

而神奇的是,当衙署内八成人都被清理掉后,原先赵怀安还觉得衙署会停摆,所以都准备从光州那边调拨一批干吏过来。

可结果是,庐州衙署竟然还是运转如旧!

这真是让人晞嘘啊!

其次,是经济上的铁腕整治,此时的庐州粮价因为暴雨还有对长江上游草军的恐惧,一直节节攀升。

对此,素来好民的前刺史郑繁并无所动,只看着粮价一日比一日高,而赵怀安入主庐州后,以节度使之名,强令开仓平抑粮价。

同时,刘威率领新整编的庐州都押衙兵,对城中所有囤积居奇的粮商丶盐商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抄家。

抄没的粮食和钱财,一部分用于充实军资,另一部分则在城中设点,开仓放粥,赈济那些因战乱和高物价而陷入困境的贫民。

这一手「杀富济贫」,虽然引来了庐州豪商们的恐慌与敌视,却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赵怀安赢得了底层百姓的拥戴。

对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穷人来说,谁能让他们吃上一口饱饭,谁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至于郑刺史?他是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对庐州地方武装势力的整合与清剿。

这才是赵怀安要控制庐州所要面对的最核心问题。

对此,赵怀安是这样做的。

他令人给三山党丶三河党都发了一份令书,勒令他们于三日内赶赴州府,听调。

三日不至者,以乱匪相论!

而这四份令书送到三山和三河四个地方后,各自反应皆不同。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