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1章 救援(2 / 2)

加入书签

这个问题,直接打破了沉寂。

最先开口的,依旧是性子最急的孙传威。

他站起身,对着赵怀安抱拳,声如洪钟:

「节帅!末将以为,必救!」

「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岁小儿都懂!鄂州是我庐州的西面屏障,一旦鄂州失守,草军便可顺江而下,直扑我境!到那时,我等便要独自面对草军的全部兵锋,岂不危矣?」

「再者,我军新设藩,正该打一场大仗,来扬我保义军的军威!让天下人都看看,谁才能保淮西!保江淮!「

「而且,如能将战事限于鄂岳之地,就能将我庐州免于战火,这多好!」

孙传威说完,张岁等人全部都在点头。

实际上,孙传威的话,基本代表了衙外诸将的看法。

在衙内将们北上一趟后,各个发大财,立大功,本来还算平起平坐的内外两都,这会已经在军功上不如后者了。

所以如孙传威这些衙外将们都想主动打出去,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重新拉回他们在保义军的影响力。

然而,他话音刚落,一直沉默的袁袭却轻轻地摇了摇头。

赵怀安看到了,问道:

「老袁,你有不同看法?」

袁袭站起身,先是对着孙传威微微颌首以示尊重,然后才转向赵怀安,条理清晰地说道:

「主公,孙都将所言,在军略与道义上,皆无懈可击。救鄂州,于情于理,都势在必行。但是.」

他的语气一转,变得凝重起来:

「属下以为,『如何救』,比『救不救」,更为棘手。若救之不当,非但不能解鄂州之围,反而可能将我军拖入方劫不复之深渊。」

说完,袁袭走到舆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竿,点在了鄂州和庐州之间的广阔地域说道:

「主公请看,从我庐州到鄂州,水路溯江而上,逆风逆水,至少需要七到十日。而陆路,则需穿越舒丶蕲丶黄三州。」

「舒州情况好些,如蕲丶黄二州此刻必然是人心惶惶,盗匪四起。」

「这意味着,我军若要出兵,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都将面临后勤补给线过长的问题。」

「更麻烦的是,我军主力一旦西进,是从光州走,还是从庐州走呢?而无论我军走哪路,草军都只需要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我军,其主力却可以绕道大别山南麓突入我庐丶寿腹地,或者穿越大别山,袭扰我光州根本。」

「届时,我军主力远在数百里之外,鞭长莫及,而庐州丶寿州根基未稳,城防空虚,岂不是正中敌人「围点打援」丶『掏心战术」之下怀?」

「归根到底,那就是我军相比于草军的人数来说,兵力太少了。此刻我军的扩军还在继续,各编制都未整合,虽然主要兵力补充都是来自大别山五十六都,天平丶义成之老军,和寿丶光二州的牙兵丶州兵,能很快就形成战斗力。」

「可我保义军各部上下还未熟悉,各部之间也没来得及配合,一切都还需要时间。」

「这个时候咱们贸然率领有限的精锐进入不熟悉的鄂州战场,太冒险了。」

那边孙传威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他笑了笑,对那袁袭道:

「袁参军的确考虑全备,但到底不熟悉我们大别山五十六都的实力。」

他转而抱拳对赵怀安道:

「主公,我衙外八都自去年秋开始扫荡大别山,几乎将光州丶寿州丶黄州一带的山棚皆纳入我五十六都的治理。」

「这些都指挥所虽然老弱皆有,但青壮能有三万多,皆是善奔疾走的好兵.现在还没有配发兵甲,没有做整编制的训练,所以战力还有限。而一旦有事,先将五十六都的丁壮武装起来,立即就能得三方可战之兵。」

「但即便如此,就算不配发衣甲,只以五十六都目前的战力,那些草军胆敢穿越大别山,别管来多少,定叫他有去无回。」

那边,张岁也抱拳对赵怀安道:

「主公,情况的确如孙都将所言,大别山五十六都实际口在六七万上下,其中成丁就占了一半,而且这些丁口都因为聚落之间争夺山场,战斗意识非常强,我军只是稍加训练,就是江淮劲旅。」

张歹这话倒是没说错,自古江淮就有两部出精兵的地方,一个是长江以南的丹阳兵,一个就是大别山所处的庐江上甲。

而到了本朝,淮西兵雄就雄在这部分,不仅仅是这里接收了十万左右的胡人那麽简单实际上,在赵怀安的衙外八都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大别山吸纳丁口,只以大别山五十六都作为根基,赵怀安就能雄踞淮西,虎视江淮。

如张列这些一线军将正是了解这个实力的增长,所以这才希望更加激进大胆一点,他们也希望主公能考虑到这个变化,不要因此而错过机会。

而赵怀安听了这话后,道也是直接,直接了当对众文武说道:

「救,肯定是要救。救的好处极大,不救的坏处更大。」

「这是政治仗!后面老高很快就要到淮南就藩,到时候以淮南之强,再加上老高的名头,这东南一片都要听他的。」

「而实际上,我已经得了消息,朝廷已经设置了东面诸道行营,而行营都统就是老高「这样下去,这以后江淮乃至东南一片都得听老高的!到时候,咱赵大还得去做老高的兵!我甘心,你们甘心吗?」

「所以,就要利用老高未就藩的空窗,我们要先立威名。而威名如何来?就是驱草军,救邻藩。」

那边张龟年也跟着补充,说道:

「主公所言极是。」

「如今形势好有一比,就是昔日春秋之时,当年齐桓公如何称霸?除官盐铁,修甲兵,最重要的功绩就是救燕伐山戎,存邢救卫保社稷,以及盟八国阻楚北上。」

「而我军要想霸江淮,睐东南,就需要有这样个名声和功绩。」

「如今岳鄂有难,我军不动如山,东南诸道如何看我保义军?天下如何看我保义军?

朝廷如何看我保义军?我保义军诸吏士又如何看我保义军?」

「我保义军还是那个奉公保义的忠义之师?主公还是那急公好义的「呼保义」?」

「而这些,诸位不可不察。」

那边袁袭听了这话,连忙解释:

「我也同意救援,只是在如何救上,咱们需要好生考量。不过既然张丶孙两位都将已经很确定我军在大别山的优势地位,那我没有什麽话可说的。」

说完袁袭深深一拜,然后退下了。

而所有人的目光也都汇聚在赵怀安的身上,这具体该如何打,此时还是得交给主公来做决策。

此时赵怀安没有立刻说话,他负手而立,站在那副巨大的舆图前,久久地凝视着。

他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

刚刚袁袭的分析是对的,不是大别山稳固不稳固的问题,也不是大别山能不能阻挡住草军的问题。

赵怀安最担心的还是寿丶庐二州,这两个地方都是新并入保义军藩镇的,其中庐州还好些,毕竟衙署的上层已经被他梳理好了,也能基本的维持保义军在庐州的治理。

可寿州却不同,虽然这地方是赵大的家乡,但他以前只是一个无资背景,在地方上没有威望,所以此时的寿州依旧还是一种非常比较独立的状态。

当然,寿州此时颜章是被自己收拾过,他又有五百赤心都的寿州牙兵作为抓手,所以一般情况下,寿州是没问题的。

可怕就怕在意外情况,此外,庐州的情况也很大,那就是地方上强人太多,三山丶三河他明日就可收拾,可庐州西边的巢湖呢?这里面可是水寇多如牛毛。

这些人一旦和草军呼应,那庐州就危险了。

所以按照孙传威他们的想法,直接去救援鄂州是不行的。

主力在外,尤其还是异乡作战,什麽情况都可能发生。而一旦主力被牵制在外,寿丶

庐二州就非常不稳。

他不可能为了个名声,就把自己老本丢了,那是为了面子折光里子,到时候不仅名声得不到,东面诸道的那些人谁不把他赵大当笑话?

想到这里,赵怀安的目光落在了鄂州的下游,也就是那片长江与大别山余脉夹峙而成的狭长通道上。

那就是舒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