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决心(2 / 2)
走到新租的土地上,李哲停下脚,身边跟着老李丶金百万,还有施工队的刘金亮。之前李家盖新房,就是刘金亮负责的,现在房子主体建好了,就剩点装修收尾活。
李哲转过身,笑着对刘金亮说:「刘师傅,今儿请您来,是有个新项目,想让您帮着把把关,看看咋规划合适。」
刘金亮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脸上露出期待,赶紧问:「李老板,您是打算在这建工厂?」
虽说李哲平时忙,不常去新房工地,但为人大方——每次去都给工人加菜,小事上也不计较,刘金亮对他印象不赖。
李哲摆摆手解释:「不算工厂。准确说,是想在这片新租的地上建个种植园区,里头包括新的食堂丶会议室丶休息室丶储存室丶培训室丶办公区这些。
不过现在公司刚扩种大棚,资金还有点紧,所以想先把食堂建起来,其他功能区得提前规划好位置,以后再慢慢修。」
刘金亮听完恍然大悟,点点头:「我明白了,您是想让我先把整个种植园区的布局规划好,再定食堂的具体位置和建设方案,对吧?」
「没错,这方面您是专家,比我有经验,肯定能规划得更合理。」李哲笑着说,语气里满是信任。
刘金亮拍了拍胸脯,痛快答应:「没问题!李老板您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这样,您先带我在这片地里转一圈,跟我说说您的想法和要求,咱们再具体商量咋弄。」
之后,李哲带着刘金亮在新租的土地上慢慢转悠。
刘金亮一边走一边用脚跺跺地,感受土壤硬度,时不时蹲下身,抓把土在手里搓揉,又抬头四处张望,观察周围地形。
他停下脚问:「李老板,您希望种植园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距离咋安排?有没有啥特别要求?比如储存室要靠近大棚,方便搬蔬菜之类的。」
李哲一边走一边答:「刘师傅,我希望种植园区的位置交通能方便点,以后运蔬菜丶运物资都要从这儿过。而且周围这一片都要种蔬菜大棚,最好能让种植园区和大棚之间来往方便。」
刘金亮琢磨了会儿,指着靠近村北公路的一片空地说:「那不如就挨着村北的路建种植园区,这儿离公路近,拉材料丶运蔬菜都方便,地势也平坦,适合建房。
您把种植园区里主要功能区的大致面积和需求告诉我,回头我给您画个建筑结构分布图,您看看合适不。」
李哲心里也这麽想,点点头接着说:「我想先修个大食堂,这食堂不光要供工人吃饭,平常还能当会议室丶培训室和接待室用,得能容下两百人左右。
刘师傅,您经验丰富,在食堂设计上有啥好建议不?」
刘金亮蹲在地上,从帆布包里掏出根树枝在地上画,一边画一边说:「李老板,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是想在种植园区其他设施没建成前,让食堂先担起多种功能,这样能省不少成本。
我建议把食堂分成三个区域:
第一个是就餐区,面积在 200到 300平米,这得是食堂的核心区,要宽敞明亮,方便工人吃饭;
第二个是后厨区,100到 150平米,里头得有操作间丶备餐间丶洗碗间,操作间要大些,方便厨师干活;
第三个是辅助功能区,也 100到 150平米,里头能设储存室丶小食堂丶杂物间和休息间。
这样一来,您开小规模会议或者接待客人,就能在小食堂弄,把小食堂装修得漂亮点,有面子;
大规模会议或者培训,就在就餐区弄,前期装修简单点,先把灶台丶餐桌这些必需的设备配上,那些非必要的,等以后资金宽裕了再添。」
他顿了顿,又指着地上的草图细说:「就餐区的桌子,我建议用『行列式』摆,每张按 4人座算,加上周边通道,每张大概占两三平米,两百人就需要 50张桌子;
另外,还得预留 1.2到 1.5米宽的主通道,横向设 2到 3条,纵向设 2条,这样工人吃饭或者开会时,进出方便,也不挤;
取餐口也得设 3到 4个,每个差不多能服务 40到 60人,免得大家排队打饭浪费时间。」
李哲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等刘金亮说完问:「刘师傅,按这个方案,建这食堂大概要多少费用?」这也是李哲最关心的问题。
刘金亮抬头看李哲:「李老板,食堂内部您打算咋装修?是简单刷个墙丶铺个水泥地,还是想弄好点?」
李哲毫不犹豫:「就简单装修,墙面刷白,地面铺水泥,能保证乾净整洁就行,我主要想建个实用的地方,不用太花哨。」
刘金亮低头琢磨会儿,手指在地上轻轻点着,算着人工和建材费用,然后抬头说:「李老板,最近物价波动大,水泥丶钢筋这些建材价格一天一个样,具体数我现在没法算太准。
不过按我的经验,要是简单装修,加上人工和所有必需的建材,整个食堂建下来,大概得八千到一万块。」
这个预算在李哲预期之内,他松了口气,笑着说:「这样,刘师傅,回头您给我做个详细的造价表,列清楚人工丶建材各项费用,我还得跟公司其他股东沟通这事,等大家都同意了,咱们就尽快开工。」
「没问题!」刘金亮痛快答应,脸上露出高兴的神情——他也盼着拿下这工程,不光能多挣钱,还能跟李哲处好关系,以后说不定有更多合作机会。
四人又在地里聊了会儿建食堂的细节,比如门窗朝向丶通风情况这些,之后就往李家三号蔬菜大棚的方向走。
刚走到大棚边上,就看见王荣生和王秀英急匆匆往一辆蓝色三轮车上爬,葛青山坐在驾驶座上,握着方向盘叮嘱:「大舅丶大姨,慢着点,别摔着。」
老李见两人脸色慌张丶脚步匆忙,赶紧上前疑惑地问:「大哥,秀英,这是咋了?出啥事了,这麽着急?」
王秀英一边往三轮车上爬一边喘气:「慧兰羊水破了,已经送镇卫生院了,招娣刚让人传信来,让我们赶紧过去看看,说不定马上要生了!」
老李一听也急了:「这麽大的事!我跟你们一起去,多个人也能搭把手!」
「你别去了,在家等消息吧!卫生院那边人多也没用,要是有啥情况,我们再给你打电话。」王秀英摆了摆手,说完催葛青山:「青山,快开车,别耽误时间!」
葛青山应了一声,猛地踩下油门,三轮车「突突突」冒着黑烟,往镇卫生院方向跑去。
老李站在原地,看着三轮车渐渐远去,直到看不见,才转过身对一旁的李哲叹气:「你姨夫盼儿子盼这麽多年,这次也不知道能不能如愿……
要是再生个女儿,他那脾气,指不定又要闹成啥样。」
李哲听了,笑了笑没说话——人这一辈子,有得必有失,没必要太执着。
他抬手腕瞅了眼表,时针都指到十一点了,转头对老李说:「爹,我今儿晌午约了陈镇长吃饭,您一块儿去不?」
老李赶紧摆着手,脸上有点儿不自在:「我就不去啦,你们聊的都是正经事,我去了也搭不上话。你还是带百万去,他更懂这些场面事儿。」老李面皮薄,怕到饭桌上露怯,给儿子丢脸。
李哲知道父亲的心思,也不勉强,只叮嘱:「今儿白导演可能回来,您到时候帮着招呼下。」
老李一听白云笙要回来,脸上立刻笑了,眼睛都亮了:「呦!白导要回来了?可有日子没见了。昨个小虎和青禾还念叨他,甭说,这麽长时间没见,我还真有点想他。」
李哲笑着说:「那正好,他这次回来会多待几天,开始着手拍摄纪录片。」
老李又疑惑地问:「我记得之前你说,白导是来拍电影的,咋又改成纪录片了?」
李哲解释:「电影也要拍,纪录片也要拍,这不冲突。纪录片主要拍咱们种蔬菜大棚的过程和村民生活的变化,挺有纪念意义的。」
老李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成吧,多拍点咱们村的事,让外面人也看看咱们村的变化。」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