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5章 升龙登(2 / 2)

加入书签

武飞:这年头若是没有劳役强制性,很多工程是没法乾的。给钱也不行。

先前武飞给来服徭役的劳役们工钱,劳役纷纷下跪高呼将军仁义,让武飞一度有了自信,认为只要自己引入先进的「月结工钱」制度,这些古人们还不乖乖的过来当牛马?古人嘛,没见过好日子,绝对比现代人好伺候。

但后来武飞破防了,牛马还是现代人好,为了钱乖乖送外卖,这帮古人们可没那麽傻,不会为那点工钱就过来卖力气。

这帮浪荡子和前世传说中非洲劳工一样,拿到一个月工钱后就不来了,这给武飞一种「刁民」震撼。

这帮乡里面刁民们,是好一副作为好男儿「这天下随意去得」的浪漫主义情怀。

武飞微服私访后,发现这帮刁民们是这麽算计的:「官府不会为了那麽一点小钱来抓自己,而就算派人来找自己,宗族也不会为了那麽一点小钱把自己交出去。」

至于品德举孝廉——刁民:我又不指望能当官,要那玩意干什麽,能薅官府羊毛,为什麽不薅?

武飞对乡里面情况有了全新理解:一个游戏中,关注游戏能否运行的,都是投入大量精力或资源的高玩们;至于那帮子乡野匹夫们,就和零氪玩家们一样,一个个没有参与维护系统的兴趣。

但是理解是理解,决不能纵容牛马们这麽造反!

武小雀:「向来只有我刮地,怎麽存在敢薅我毛的刁民?!我生气了。」

…管不了刁民,还管不了宗族吗…

于是乎在天佑历元年三月份的时候,武飞就把维持会内部通过「成年男子选举」确定举孝廉的机制给改了,男子必须注明未婚和已婚身份,且带着老婆进行确定。

武飞:「不是雇不到你们嘛,你们不是不在乎考公,无软肋的薅羊毛嘛,仗着当地大族碍于在乡里面名声,在这种小事上护着你们对吧。」

当武飞签下责任书后,武俱往提出了一个问题:「渤郡土地是有限的,这麽施政后,各地户籍会增多,但是土地仍然是在大族手里面,这些失土的户籍们,在数代后会不会成为动乱之源泉?」

武俱往进入「州府办公厅」,也得到了一些大户们的重视。

渤地世家将一些意见讲给武俱往听,武俱往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张。

武俱往开始询问武飞:「我们需要更多兵丁,与各地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是相悖的,如何在其中调配?」

武飞看着这个得意弟子微笑道:「看来你已经入门,但是我告诉你,我等兵家要做大事的时候,是不能把调配平衡的权力,让给下方州府,以及豪门大族。」

你只看到我们收拢资源和名为百姓实则宗族之人间是相悖,但是并没有看到,自称百姓的宗族和其内部务农,走商的子弟们想求好日子的相悖。

现在宗族内若是舒坦到了那些「贤士」所谓「自天降康」的程度。

那些种田,养马,缫丝,砍柴烧炭之人,依旧是吃不起米,不敢骑马,穿不上丝衣服,舍不得用炭!只不过,这些宗族们把底层生活和他们维系大宗奢华的「相悖」,完美隐瞒了。

例如各个大户大族们在地方上是有一套控制人口机制,主宗的人丁是绝对兴旺,但是那些其馀各支中,宗族不会鼓励婚配的,因为分支生育的多了,族田也不会分配给分支。

宗族为了控制人口,甚至会溺婴,尤其是溺女婴,这是小支有自知之明,不配养女儿,只有能做牛马的男孩才能在自家存活。大支极少溺女婴。

别看现在这些被调节婚配的小支们还一个个活得好好的,那是因为现在在打仗,军政府要用这些小支们,小支们有话语权,宗族内那些族老们不敢怠慢他们。

一旦战事结束,小支们对将军府没用了,宗族乡老们会立马将这些小支们美美的日子给戳破,将小支的资源降到只能活到四十岁就死的地步。多馀资源呢?不会给将军府的。

武飞抽出了剑,稍微敲了敲,听着这铿锵之音:我们现在徵收物资资源,打破宗族平衡。却对更小支们(家庭)的平衡负责,让他们(家庭)赚钱,生娃,终老!这样话,民力才会转到我们手里。

武俱往明白了,点了点头。将军府是用更加底层的家庭平衡,取代宗族的平衡,进而把地方宗族的力量抽出来用于战争,如果某一天将军府无法供应「家庭的平衡」,那麽将回归到「宗族平衡」。

…「婚配」只是一个政策,其馀榨取资源的政策也都在调配中…

宣冲在历史作业本上总结:东方的王朝治理体系下,一个地区的军事实力,往往并不是与郡县是否富庶正相关,而是看资源集中度。

北方渔猎农耕体系,入驻中原的那几次。都是趁着中原内部底层的自行稳定,调动不了资源打进来,在破坏中原地方上的「自稳定」后,集结更多人力物力后,继续向南把同样「底层自稳定丶高层无法调动资源」的江南给打崩了。

没错,后续两千年入侵中华的基本都是渔猎农耕,真正的游牧早就在后汉就被打灭了,能有气候的都是封建化的族类,所以才一波波去西边抽。

江南武备孱弱,原因不是物产不丰,也不是人种问题,戚家军是很能打,根本在于南方太容易形成小农主义,在地方上小门小户「自稳定」了,地方小体系就会抗拒大体系的调动。

江南,守住几亩地一头耕牛娶一个女子,理论上耕织就自给自足了,当然安全上会有问题,所以为了抢水,会抱团形成宗族。当然宗族后,就没有进一步团结的需要了,面对更高统治阶层的徵调,会天然抗拒,因为在这样的江南民众眼里看来,自己日子已经是圆满自足,你朝廷的插手是破坏圆满。

而北方,由于气候波动太大。若是某一地缺乏人工水渠的调动,有时候不是旱,就是涝。

这就需要官府调动劳役修水渠,修调粮的道路,因为有缺,各个村落才聚集在一起。

然而饶是如此,当北方大族们结构大到一定程度,能够抗住这些波动,大族保证血脉能够流传后,也会进行江南样式的「自稳定」调节机制,进而抗拒更上层(朝廷)调动。

目光放到更恶劣的北方,那里渔猎转职的农耕族类,在维持农耕文明时,底层社会生产的「自稳定阈值」要更高,所以最终稳定下来组织更大!

然而每个地方上维持「自稳定」的资源丰富,并不代表该地区军事资源也成比例的丰富。

南方水土气候下,虽然单位面积水田相对于北方旱地能生产更多吃食,会很容易在小单位土地和小人口社群之间维系平衡稳定。但在铁器药材丶马匹物资领域,江南稳定小人口组织一个个保有的量很少。

也就是十亩田足够一家活,且只保障一个男丁娶媳妇,完全可以好几代稳定下去。但搞什麽水车,挖水渠,造船什麽的,这一家是不可能有「非粮食」资源聚集的。

北方水土养不起来那麽多人,但是其最终形成人口和粮食「自稳定」的大集团后,在铁器和战马资源的聚集量上,对南方小组织产生绝对优势,这些军事资源可以帮助自己对外掠夺。

这时候更大更强的大社会结构,望着南方「自稳定」小社会结构,肯定是有想法。尤其是天灾波动让北方原来大集团变得不稳定的时候,想法更多了。

武飞此时面对北方,不仅仅是盯着粮食,还盯着「战马」「铁器」「煤炭」「棉布」等多项战争物资。尽一切手段来打击昊国高层对这些资源的集中度。同时打破下面各地宗族的「自稳定」度,强化自己资源收集度。

在版图上,武飞看着自己控制范围的一个个治理模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般计算出了一个公式。

武飞:「你们(现在处在宗族控制内男子)必须缺,必须缺女人,缺土地,缺盐,缺布匹,缺住房,人生追求有遗憾,我这儿都能满足。」——如果你们什麽都不缺,都被宗族用「节省」的方式给轻易满足了。那我就把宗族给捯饬一遍。

晚上武飞和众多学生走进食堂,一锅家常饭菜被分好在每个人的餐盘中。

武飞拍了拍自己的学生们,心里暗暗道:「我给了你们眼界,而你们意识到,你们缺得更多.「

…人之道,掠不足而奉有馀…

昊国内部,浦娥正在占卜,手中五行罗盘指向了「荒漠」。

这个占卜结果意味着,昊国的「宁和」将因为东部敌人入侵急转而下。

浦娥皱了皱眉头,不由望着版图上情况。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