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5(2 / 2)

加入书签

沈宁手把手教她们点豆腐,细节也都教到位,从泡豆子开始水和豆子的比例关系浆子的浓淡、豆腐等成品的口感。

煮豆浆的要点细节以及注意事项也告诉她们,譬如要勤搅拌免得糊锅底,豆浆上层的浮沫要撇掉,否则影响点豆腐的成色。

“在熬豆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火候温度的把握,温度把握不好,点豆腐就失败了。”

豆浆煮开以后要放凉一会儿,差不多80-85°左右,太热或者太凉都影响效果。

至于这个温度怎么掌握,现在没有温度计,而且老手艺人也不靠温度计,都是凭经验。

等待的时间里,沈宁叮嘱了不少事项。

她约莫一下时间,伸手在浆子上方感受一下,差不多了。

“来,咱们都舀一点小口尝尝,记住这个烫嘴的温度,下一次就照这个来。”

这时候肯定烫嘴,但是可以吸溜吸溜地喝一点点。

张氏是第一个动手的,吸溜一口,烫得差点跳起来,伸着舌头呜噜呜噜。

大伯娘:“……”

快别给我丢人了。

沈宁把卤水轻轻倒下去,轻轻搅拌,“咱别动了,十……一刻钟差不多就行。”

乡下没有更漏,说一刻钟大家也不知道是多久,就约莫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

过了一会儿,豆浆里析出絮状豆花,越来越多。

张氏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娘哎,是真的,是真的!我可太了不起了,我学会做豆腐了!”

大伯娘悄悄戳她一指头,让她稳重点。

张氏稳重不起来,她都要飘了好吧?

“二郎媳妇,弟妹,阿宁,你真能耐!我活这么大年纪,你是我见过最能耐的女人!不,你比那么多男人更能耐!”

大家都笑起来,大伯娘也顾不得大儿媳不稳重了,也点头说是,都夸沈宁。

沈宁被夸乐滋滋的,并没有不好意思。

虽然这不是她发明的,但是会做豆腐也很了不起好吧,她动手能力可是杠杠滴。

沈宁:“你们回去先一点点试,慢慢地熟能生巧,就能回回成功了。”

她又教着几个妇女压豆腐。

裴母按照她的要求拿来另外一块长方形的粗麻布,放在做食盒的木匣子里,一层包袱倒两勺子豆花,叠起来再倒,如此反复,最后压起来。

沈宁:“这就是千张,你想做多薄就做多薄,只要不碎就行,厚一些就是豆干了。”

豆腐就是整个压起来,这个没多少技术含量,要注意压平整,别凹凸不平的。

不过沈宁家没做豆腐模子,直接用笸箩,所以豆腐底部都带着笸箩的花纹,很独特。

自家吃不讲究这些,要是以后做豆腐生意还是要注意,做那种底下带格子的豆腐盒子,出来的豆腐一块块有纹路,切的时候就很方便。

“二郎媳妇儿,是多少豆子多少水来着?”四婶儿又忘了。

沈宁看向另外几人,“你们谁告诉四婶儿?”

张氏抢着道:“要是想做老一点的豆腐,就3到4斤水一斤豆子,要是做嫩的就6到8斤水。”

各家虽然没有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借人家的秤称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一两的、半斤的、一斤的,这样自己家要称东西就可以用棍子两头栓布袋比划比划。

不用很精确,大差不差就可以。

然后量出一瓢水是几斤,以后也就有数。

四婶儿:“8斤水,柳家那豆腐坊真黑啊。”

大家都笑起来,“可不咋滴,幸亏没买过他们的豆腐。”

大伯娘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