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44(1 / 2)

加入书签

辅”,强调教化根本。析“任贤使能”,痛斥门阀之弊;讲“厚生利用”,力倡农工为本。每每提出观点,总如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思辨的涟漪。

台下诸生越聚越多,情绪高涨。往往一人登台发问,其疑难点破,立刻引发数生共鸣,起身追问或补充,形成众人论辩。

霍彦端坐玉台,面对这些来自天南地北、背景各异、却大多胸有丘壑、言之有物的年轻学子,如同酷暑畅饮冰泉,眉宇间始终带着欣悦的笑意,应对自如,更是妙语连珠。

爱之爱之。

最后一日,辰时。霍彦干脆弃书卷于一旁,命人在玉台之前高悬起一幅巨大的《禹贡九州山川舆地精图》。他立于图前,手持玉柄麈尾,浅笑温文,风华更胜往昔。

“《禹贡》一篇,非仅述大禹治水之功,实乃上古地理志、经济志、政治志之总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④” 他麈尾轻点图中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奔流不息的主要河流,麈尾沿黄河走势缓缓移动,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带领众人去见千里黄河。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⑤此非虚言!乃大禹率众实地踏勘,疏浚河道,导洪入海之实录!”

他目光温和扫过全场一张张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

“常人言说儒学,多困于章句义理,皓首穷经。然我私以为,儒学之大义,在于经世致用!学精《禹贡》,便是明山川形胜,知天下关隘险要,”他的手点向地图上的雁门、萧关等军事重镇,“方知何处可屯田实边,何处可筑塞御虏!”

麈尾移动,点向荥阳、敖仓等漕运枢纽及胶东等富庶之地:“晓漕运咽喉,知物产丰瘠,方能因地制宜,发展民生,输赋税以强国力!此乃《禹贡》蕴含之真正要义也!儒学非是空谈几句言语,乃是为官致用之圭臬,为人修身之根本!汝等读圣贤书,当结合这万物百态,方得其中真味!”

众生何曾听过如此将经典与现实地理、经济、军事紧密结合的讲解?

只觉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对儒家经典的认知被彻底颠覆和升华!原来圣贤之道,竟可以如此有用!

霍彦轻笑,正讲到兖州土壤肥沃,贡品为漆、丝和精美织文时,突然,人群中站起一位青年。他面容黧黑,指节粗大,一看便是常年劳作风吹日晒所致。一身粗布短褐上甚至还带着未干的泥点,显然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而来。他满面风霜未褪,眼中却燃烧着炽热的光芒,对着玉台方向,用带着浓重兖州口音的官话,扬声问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君侯!圣王禹迹已邈!纸上山河虽好,然我兖州父老,世代饱受河患之苦!昔年黄河岁岁怒号!浊浪裂堤,屋舍尽毁,良田化泽国!百姓流离失所,溺毙者不计其数!哭声震野,饿殍载道!此等惨状,岂是《禹贡》一句可蔽之!”

寥寥数语,惨烈景象如同血泪画卷在众人眼前展开!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叹息。那青年胸膛剧烈起伏,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无比的崇敬。 W?a?n?g?址?F?a?b?u?y?e??????μ?????n???????2????????ò?M

“然学生亲眼所见!元光年间,君侯年少,亲赴兖、豫水患重地!整整三月!栉风沐雨,踏遍两岸!泥浆没膝,蚊蝇如云!与河工同食同寝,日夜督工!方有束水攻沙之良策,驯服黄龙!现今兖州虽年年涨水,却不见昔日之景,百姓稍得喘息!闻得君侯讲学,学生自衮州而来,跋涉千里,一为代兖州父老,拜谢君侯活命之恩!”

说罢,他对着玉台上的霍彦,便是郑重无比的三拜!

霍彦静立图前,微微侧身,接了他三拜。待青年起身,霍彦温雅一笑,声音平和:“衮州儿郎,赤子之心,可嘉!可爱!今登台,又有何问?”

那名青年抬起头,目光灼灼。

“君侯!《禹贡》言兖州富庶,然河患虽暂平,此地元气未复,富庶无存。君侯曾亲历我衮州,深知其弊。学生斗胆,敢问君侯,除却治水,可有因地兴利、助民恢复之良策?使兖州重现《禹贡》所载的丰饶景象?恳请君侯指点迷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