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百智(2 / 2)
「军功爵制」依然得到保留,作为军方将士和立有特别功勋者,如出使西域丶治理大河等的核心升迁通道。
斩首丶攻城丶先登等战功皆有明确赏格,授以相应爵位和官职。
但予以关键变革。
将爵位与官职更紧密地绑定,「五大夫」以上的高阶爵位必须通过相应的文法吏考试才能担任对应实权地方官,避免出现能打仗却不能治民的武官。
另外,徵辟制和上书制,得到全部保留,皇帝或中央朝廷可直接徵召贤者入朝为官,同时允许任何人「诣阙上书」,就帝国大政提出建议。
若其言之有物,上书者可直接授官,这相当于一场由天子亲自主持的「策问」,选拔的是有奇谋妙计的人才。
最后,由大汉君主设立「官学」,担任「校长」,在地方郡县设立「分学」,教授律令丶文书丶财政管理丶算术丶舆图丶营造等事物。
学子通过严格的毕业考试后,不直接授官,而是转入「试吏」池子,但身为君主门生,起点更高,晋升更快。
「张汤。」
「臣在。」
「这份章疏完全出于汝手?」刘据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这份选官制度,完全是一条以法家「循名责实」为内核,以「律法算术」为准入门槛,以「计簿」为升迁核心,以「军功」和「君主特招」为重要补充,并以「职业官学」为人才储备的理性化丶专业化官僚选拔制度。
所有官员的升迁最终取决于中央朝廷制定的功绩标准和君主的最终任命,变相斩断了官员与地方世家丶豪强丶推荐者之间的个人恩惠纽带。
整个体制激励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拔出的是实干家,而非道德表演模范。
一旦施行开来,法吏的地位,和负责监察「计簿」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御史大夫的权力,都会上升。
张汤,既是法吏又是御史大夫,立刻就能赢两次!
到时候,张汤不是大汉丞相,胜似大汉丞相。
人事即政治!
张汤是在从老丞相公孙弘手中强行夺权啊,这位纯粹的酷吏,根本没有人情可言,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刘据不喜欢。
「不是。」
张汤从绣墩上弹起,先向御座行礼,又向对面的公孙弘一礼,「回上君,这是道家丶墨家丶农家丶纵横家等百家子弟合言之制,臣所做,不过是抄录而已。」
诸子百家从出山后,就一直没有什麽动静,不是什麽都没做,而在整大活。
春秋战国及秦汉,儒家势力的起落,诸子百家备受打压之馀,也认清了世间的本质,思想争鸣是一回事,权力斗争又是一回事。
没有权力斗争的思想,哪怕声音再响亮,也抵不过强权镇压和人欲所向。
所以,诸子百家根据秦制集智合力构建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让万千百姓只效忠于帝国政令和君主旨意,而不在受某一思想的影响和约束。
总言之,百家和儒家拼了!
宁可拼的自己道统没落,也要乾死儒家,让儒家之士永无出头之日!
至于说张汤,丞相公孙弘是名义上的儒士,诸子百家要择一人冲锋陷阵,只能选择次之的法吏张汤,「量身打造」的官员选拔制度,既是巧合也是故意为之。
公孙弘默然。
他很想对诸子百家说一句自己也不是儒士,有这种好事冲着他来啊。
一座军事强大丶行政高效丶财力充沛的绝对中央集权帝国体制,也可以为他量身打造而生啊!
这时的老相国,胸有激雷,面如平湖。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