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62(1 / 2)

加入书签

子,两者的价值不一样。”

“那是多少?”

“在圣人国,一磅的白银分成十六等分,每一份就是一两。一两白银官价一千文,也就是一千个铜钱。而在欧罗巴,一磅白银换二十银币,每个银币兑换十二个铜币。”

伊丽莎白压着手指算了半天,没算明白。

还是玛丽道:“所以说,圣人国的一万六千个铜钱,相当于欧罗巴这边两百四十个铜子?”

这个比例不算则已,一算出来,所有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欧陆巴这边,三个铜子相当于大明的两百个铜钱!

玛丽道:“圣人国的香料,就这么便宜吗?”

严嵩道:“不是便宜,而是种得人多了,这价钱也就贱了。其实大明人用铜钱的时候很少,乡下人在农村的集市上多是以物易物。”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代的税法是实物税。连纳税都不用钱,自然用得到的地方就更少了。

朱厚烨道:“铜钱和白银的比例是各国的法律制定的。大明之所以白银和铜板的价格对比这么夸张,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银矿本来就少,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枯竭,被挖光了。”

“很久很久以前,那是多久?”

“至少一千七百年前。”

“哇喔~!”

“那卢米埃,你会让生姜变得跟圣人国一样便宜吗?”

“我做不到。不过,如果六个铜子一磅的话,也许能试试。”

听见朱厚烨说做不到,那些偷听的搬运工的脸就垮了下来。腊月飞雪,不外如是。等听说六个铜子一磅,这些人立马就阳光灿烂了。

六个铜子一磅!

这个价钱不贵!

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磅那么多,只要几片就够了!这个价钱,他们承担得起。

玛丽道:“荷兰眼下是最大的生姜出口国。听说市面上很多商人都在收购生姜。”

在大明人的眼中,生姜先是食材,然后是药材,价格低廉是正常的。可是在十六世纪的欧罗巴,各国对生姜的定位非常统一,是香料。

只要跟香料相关,就一个字,贵!

朱厚烨道:“这个时候,就需要关税了。生姜的出口关税很高,几乎是百分之两百。换而言之,一个外国商人在荷兰的土地上想吃生姜,价格并不贵。但是如果他想把生姜带出荷兰,就必须支付双倍的价钱作为税金。”

此外,稽查司那边还会查偷税漏税。

总之,一旦被发现,绝对重罚,罚到倾家荡产为止。

玛丽道:“卢米埃,既然可以收税金,那你为什么要公开生姜的种植技术呢?”

只要死死地捏着生姜的种植技术,朱厚烨就可以坐着发大财。

朱厚烨道:“比起我一个人富裕,我更希望荷兰的人民能无病无灾。”

第358章 熊家

在这个时代, 所有的城市运河都承担着水路运输的需要,乌得勒支的城市运河当然也不例外。

说话间,就看见一艘船摇摇晃晃地靠岸。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b?u?Y?e?不?是?ǐ????ǔ???ε?n?????????????????????则?为?山?寨?佔?点

朱厚烨立刻注意到那些搬运工的姿态不对。

人家准备上工了。他继续留在这里, 只会给人添麻烦。

再者码头这种地方, 人多事杂, 易生变故。 W?a?n?g?阯?发?b?u?页???f?ǔ?w?é?n?????????????c?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