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 章 · 第 22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2章·第22章

顾闲最喜欢新的东西,新上市的蔬菜瓜果,新收的稻谷,新宰的肉,新杀的鱼,连春天新冒出来的泉水他都喜欢。

苏州一带河网密布,大多都是水田,种麦子的比较少。顾闲这十几年来很少见到这么新的麦子,所以很感兴趣地在旁边凑热闹。

在征得老农的同意后,他还抓起一把刚经历日头暴晒的新麦,感受了一下它与平时那些麦子的不同。

脱了壳的麦子带着谷物特有的清香,总感觉很有阳光的味道。

顾闲一下子就心动了,正要问别人新麦磨的面怎么卖,就听那老农朝着沈春生喊了声“东家”。

这么一喊顾闲就想起来了,这庄子是沈春生盘下的。他马上转头跟沈春生说:“给我弄点,我带回去吃。”

沈春生道:“那是自然,断不会少了你的。”

两人这些年来有过几样合作的营生,大多是顾闲给的主意,沈春生去落实,在江南已初具规模。

顾闲是不爱算账的,想要什么东西便与沈春生讨,钱一概让他年终从分润里扣,十分省事。

沈春生恰好相反,他从小就是算账好手,又因为以后可能接手许多家族产业,所以平时给顾闲列的账目格外分明。

这是防着日后族人与顾闲起纠纷。他虽注定要行商,却也是个重义气的,不愿意自己的朋友吃亏。

顾闲高兴得很,又去看庄子上的灶头。见那灶头够大够宽敞,还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兴致盎然地讨了些新面准备给大伙都来碗过水面。

民间素来有“米吃新,麦吃陈”之说,,比如拿来蒸包子馒头的面粉就得经过两三个月的“后熟”才口感更佳。

新麦也有新麦的好处,用来做面条和烙饼都麦香十足,吃着常有余甘。过了端午,日头越来越毒,吃碗过水面正好消暑。

至于晚上回到府中,最适合的做烙饼卷上各种庄子上的蔬菜果瓜吃个新鲜。

虽说今年的夏至已经连着端午过完了,但也不妨碍他带着外甥们体验一下农家的试新麦!

当然,过水面也可以顺手给张居正他们做一份,免得他们光吃卷饼吃不饱。

沈春生许久没有尝过顾闲的手艺,中午与郑大尝了碗过水面,只觉整个人都舒服了。

也许他对顾闲格外重情重义,从来都没把商贾的狡诈用在这小子身上,就是惦记着偶尔能尝到的这口美味?

沈春生从过水面里单独挑出颗油炸花生送进嘴里嚼巴嚼巴,颇为怀念这简简单单的一口小食,别人炸出来总觉得不够香也不够脆。他不由询问顾闲:“今年花生收成后要给你多送些过来吗?”

顾闲说道:“有当然最好,你今年种了很多吗?”

沈春生道:“你都说这东西叫‘长寿果’,吃了好处多多,多种些总没错。只是土地不好弄,只能往更南边种,今年收上来才知道品质如何。”

顾闲由衷叹服:“你这身本领才该是当官的

苗不能吃,你平时还得把它们看好点,别让鸟飞下来把它们啄没了!”

小鹅淘淘回给他一个迷茫的眼神。

顾闲恐吓:“你要是不好好干活,就把你炖了!”

淘淘仿佛终于听懂了,伸长脖子回他长长的一声“呱”。

张简修在廊下看见顾闲在跟鹅讲话,蹬蹬蹬地跑过来问顾闲在做什么。

顾闲把自己让淘淘守护玉米苗的事情讲给张简修听。

张简修再问:“玉米是什么?”

顾闲就给张简修讲起了玉米的多种吃法,就连窝窝头,他也有办法蒸得又香又软、金黄诱人!

张简修一下子给说馋了,信誓旦旦地表示这几株玉米将由他来守护!

顾闲连连点头,一脸郑重地表示大伙未来能不能吃上窝窝头就靠他了。

王氏抱着襁褓中的小儿子出来透气,远远瞧见张简修和顾闲蹲在园圃边说得起劲,暗自感慨顾闲真得几个孩子喜欢。

晚上张家饭桌上便每人一碗过水面,有大酱、黄瓜丝、肉沫、木耳沫、胡萝卜沫等等可以自己选着加。

最受欢迎的搭配当然要数油炸花生,花生这东西大家在吃粽子的时候见过,只不过粽子里的花生与豆子都煮得软熟,不像这炸出来的花生香香脆脆,油香十足!

张居正也没想到只是换了种烹饪手法,小小的花生便有两幅面孔。

他没忍住多吃了两颗,又听顾闲在那说:“这花生炸出来的油拿来炒菜也香,只是种花生的人还是少了点,春生他收不到那么多。”

张居正奇道:“这花生还能榨油?”

顾闲笃定地说:“当然可以了,你看我这油炸花生米只用了平时炒菜时稍微多点的油,就炸得一颗颗油光锃亮,可见它本身油就足!”

这么说着,顾闲又想起花生的特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