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 第 25 章(1 / 2)
第25章·第25章
六月一日,《世宗肃皇帝实录》的编修工作正式启动,内阁派张居正为代表前往翰林院开启这个极具意义的修史项目。
要知道实录这东西可是会把皇帝与大臣的日常作为都记录进去,进行一些技巧性的删减可以保住功绩的一世清名,也可以边缘化某个人的功绩。
这里头学问大得很!
李春芳他们估摸着想等后期再来把关,前头那一二十年的事情太久了,与他们不大相关,倒不如让张居正先去跟进。
副总裁礼部尚书高仪、纂修官姜金和等人陪着张居正在翰林院进行这次会谈,本以为张居正很快就会回内阁,结果一直聊到快中午张居正都没有离开的意思。
正纳闷着,张居正主动开了口:“我那小舅子顾闲有幸得王凤洲教导,近来颇好读书,家中藏书短短一个多月已经被他读了个遍。我想让他到翰林院这边借阅藏书,你们就当他是来当个寻常书吏的,有什么跑腿的事只管差遣他去干。”
翰林院理论上来说归礼部与内阁共同管辖,这些外衙每日都有不少打杂跑腿的小吏出入,多顾闲一个也不算什么。
众翰林官一听顾闲不仅是张居正小舅子,还是王世贞的学生,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高仪这个礼部尚书虽鲜少偏私,但也不至于为这点小事与张居正起龃龉,点着头说道:“当然没问题,待会儿与门房说一声就是了。”
编纂官中有个叫申时行的,听了此番对话有些讶异。
申时行本身也是长洲人,几年前他高中状元时曾归乡一趟,受邀去长洲县学鼓励后进。
申时行祖父自小过继给徐姓舅家,其生母又出身不明,于是他自幼在姑苏徐家长大。直至他高中状元,徐家那边才让他奏请认祖归宗改回申姓。
因着一直长在姑苏城里,长洲县学于申时行是陌生的,不过他这人一向极好说话,别人好言邀请他又岂会拒绝?
这一去,就碰上个特别热情的小孩,一见面就跑过来说他是状元,一定很会吃,要他过去给他和掌厨做的定胜糕一较高低。
定胜糕是江浙一带很有名的糕点,多用于升学之类的喜庆场合,像他中了状元以后便吃了几轮。
申时行一想到这玩意,嘴巴里已经自动出现它的味道了。
申时行脾气太好,只要不是违背原则的事情他一般都不愿意叫人失望。他只能说:“我于吃之一道上并不擅长。”
那小孩口齿相当伶俐,边拉着他往里走边说:“甭管擅长不擅长,你都考状元了,你说好吃别人肯定都信你。今天我定要叫那老李头心服口服!”
申时行无奈,只得跟他过去分别尝了尝两边的糕点。
单独吃的时候可能还没那么明显,申时行先尝了块掌厨做的,再尝了块顾闲做的,顿时觉出其中的不同来,掌厨做的定胜糕吃着有点干巴,顾闲做的却有着细腻而清爽的口感。
当时顾闲也没说两边都是谁做的,
礼部尚书高仪一起吃点儿。
别看高仪当了礼部尚书,他家里也不富裕,自去年升官后便每天坚持吃朝廷供应给六部尚书供应的饭食,一点都不嫌弃难吃。
高仪此人性格沉静,话很少,但又不是张居正那种冷峻少言的类型,而是天生谨慎多思,一句话要先在心里琢磨个十遍八遍才说出口。
听了张居正的邀请,高仪脑中不由自主地思索起来:他为什么喊我一起吃饭?我去年接替的是高拱的位置,难道徐首辅对我不太满意,让他的得意门生来敲打我?还是关于《实录》,这师徒俩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想法……
即便想了这么多,高仪说出口的也只是“也好”两个字,坐下后才补了句:“多谢了。”
还没等张居正回话,顾闲已经优哉游哉地拎着个食盒过来。
瞧见张居正选了这么个好地方,顾闲夸道:“这里不错,又遮阳又有风,舒服得很!”
张居正给他介绍对面的高仪。
顾闲听着这名字觉得有点耳熟,仔细一琢磨,想起来了。
张居正和高拱联手把另外几个阁臣都挤兑走了,又拉了个品行端正的老实人高仪进内阁凑数。
到皇帝托孤时内阁就剩他们三个,所以等到张居正把高拱也弄走后,高仪竟是一病不起、惊惧而亡!
满打满算都没当几个月阁老呢。
此事在《病榻遗言》中便有记载,高拱在书里表示高仪入阁没几天,就找他说悄悄话:“张居正居然谲狠至此,不入阁都不知道他还有这一面!”
嘶,他姐夫居然这么可怕的吗?!
顾闲瞧了眼高仪,横看竖看也没看出高仪是那种爱跟人说悄悄话的性格,颇怀疑是高拱添油加醋编造的!
听说高仪还是个清官,当尚书后家里失火了,没有钱再置办宅子,差点告老还乡。
还是朋友好心地留他借住,他才勉强把这官继续当下去,最终他死在了朋友家,几乎没有钱下葬。
生在杭州那种富贵乡还把日子过成这样,应当算是个不愿鱼肉百姓的好官吧!
这么看来,大明着实是个稀奇的时代,只要你不肯同流合污,想留存一身清白与正气,任你当什么官都能穷得响叮当。
顾闲在心里感慨着,面上却热情地跟高仪问好,口里还叭叭个不停:“我也有个姓高的朋友,他也是杭州钱塘人士,不知您认不认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