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震动全国的大新闻(1 / 2)
第190章 震动全国的大新闻
腊月的芜湖,寒意凛冽。
但芜湖市政府礼堂内却热度逼人,镁光灯闪烁不息,几乎要驱散窗外的寒冷。
奇瑞汽车零部件公司成立暨战略发布会,选在过年前夕这个微妙的时间点,却依旧吸引了远超预期的关注。
全国主要媒体的财经版块记者,几乎是在接到通知后便被领导紧急派差,火速赶往这个安徽小城。
他们的嗅觉告诉他们,这里有大事发生。
会场布置得简洁而大气,背景板上是奇瑞的LOGO和「立足安徽,走向世界」的标语,流程安排得紧凑而规范,颇有国际风范。
台下,除了长枪短炮的国内外记者,还坐着来自燕京的行业专家丶安徽省及芜湖市的各级官员,以及几个格外显眼的身影——苏联塔斯社驻华的记者。
他们是秦远特意通过卡丹尼科夫的关系邀请来的,这场大戏,北方的观众至关重要。
发布会由尹同耀主持开场。
他首先隆重介绍了奇瑞的股东构成:安徽国投丶西南开发集团丶远东贸易。
每念出一个名字,台下就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这三个名字组合在一起,意味着深厚的政府背景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神秘的跨国渠道,堪称「梦幻开局」。
紧接着,尹同耀开始介绍管理团队。
虽然李楚泽的挖人计划中道崩殂。
但是在此前,还是从一汽二汽上汽这几家国有汽车大厂之中挖来了一些技术专家。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比得上尹同耀,但这些名字,这些人的履历落在一众记者的耳中。
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尼玛是草台班子?民营造车企业?
这配置比许多地方国企还要豪华啊!
「尹总,这麽一个堪比『国家队』的专家团队,你们奇瑞到底是想实现提高国产零件自有率,还是要自己动手造车啊?」
台下一名记者,举起手发问。
虽然说国内一直在提倡汽车零件国产化,国家也在这上面持续发力。
但是,奇瑞公布了这麽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背景。
再加上由尹同耀领衔的技术开发团队,这怎麽看都不像是要做零件,而是要造车啊!
尹同耀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暂时躲在零件工厂这个招牌下慢慢发育,还是直接公布目标?
他将目光看向身边的秦远。
秦远也自然而然的拿过话筒,平静道:「各位,我们奇瑞成立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做一个零部件供应商。」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集成了制造,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中国民营汽车的第一品牌!」
都开这麽大阵仗的发布会了,秦远就没想过低调。
而且「造车」这件事越是高调越好。
然而他这话落下,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轰!
台下立刻骚动起来。
一个戴着眼镜的记者迫不及待地举手,几乎是在秦远话音刚落的瞬间就站了起来,语气尖锐:
「秦总!我是《经济参考报》的记者。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家正在收缩轿车生产目录的审批,严格控制新增整车产能,并未对民营企业放开造车的大门。」
「您何来的自信,认为奇瑞能够成为『第一品牌』?这是否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秦远身上,等待他的回答。
台上的詹青夏和李楚泽也不由得微微紧张起来。
秦远脸上不见丝毫波澜,他淡淡一笑,从容应对:
「改革开放,就是要敢于人先。国家现在的政策,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的考量,我们充分理解。」
「但造车是一项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事业,发动机丶底盘丶变速箱……每一个核心部件的攻克都需要时间。」
「奇瑞现在做的,就是在政策明朗之前,埋头做好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
「我们要用实打实的技术和产品,向国家证明民营企业的责任丶担当与能力!」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下方所有犹疑的记者,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而且,请注意,奇瑞并非纯粹的民营企业。」
「我们有安徽国投的深度参与,有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提供的政策丶土地等全方位支持。」
「奇瑞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与安徽的发展战略深度绑定。」
「我们不是在单打独斗,我们是在为安徽的工业崛起,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他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政府层面。
没错,现有的政策是不支持,而且也很难拿到造车牌照。
但这又如何,李楚泽他父亲都已经说那话了,而且奇瑞现有的一切都还只是一家零部件公司。
只要不卖车,只是造车,也没有什麽影响。
但立刻又有记者将话筒对准了詹青夏:「詹总,请问您如何看待奇瑞造车这件事?安徽国投为何会选择投资这样一个目前看来政策风险不小的项目?」
詹青夏知道此时不能掉链子,举起话筒,郑重道:
「这位记者问得好。当前国内汽车工业百花齐放,合资企业丶国有大厂都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但我们认为,在这场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中,民营企业不应缺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