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夥的小九九(1 / 2)

加入书签

第144章 大夥的小九九

依旧是李裕,毫不留情的用刘吉的论据,反过来驳了回去。

在他的论点当中,哪怕只是九十九分和九十八分的区别,可既然有区别,那就没有录取九十八分,而让九十九分名落孙山的道理。

然而,他的这番话说完之后,刘吉却顿时一笑,道。

「李尚书执掌铨选,最应明白的一点就是,我等是为国选材,所以事事处处,当从大局出发。

「诚然,哪怕只有分毫之差,也终究是有优劣之分,但身为朝廷大臣,若议科举便只议科举,

那便是有失职分。」

朱佑堂坐在上首,眼中不由露出一丝笑意。

所以说,刘吉卖力办事的时候,还是很得力的。

事实上,从刚刚李裕承认刘吉那套各省学子虽有差别,但只在分毫的时候,就注定他这场论辩已经输了。

「诸位当知,科举虽为抢才大典,但其对于朝廷来说,作用远远不局限于选拔人才这麽简单,

它还有安抚民心,保证地方稳定之用。」

「我大明有两京一十三省,各地固然文华有盛有弱,但都俱为大明百姓,科举对于他们来说,

是晋身官场的唯一正途,若是这道正途被堵死了,那麽,各地的暴乱造反,也就不远了。」

「所以,将现有的南北中榜制度,改为各省配额制度,才是真正的济世安民之策。」

说到底,刘吉的这个首辅不是白当的。

他的这一番话,将在场的众人都说的哑口无言。

的确,如果单纯从科举这一件事上出发,那麽,自然是以公平公正为首要。

但是,就像刘吉说的那样,身在中枢不能只着眼于一隅。

科举的公平的确重要,但是,如果是为了朝廷大局的稳定,也不是不能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

应该说,刘吉选择的这个切入点十分巧妙,

因为长久以来,四川,云贵等地,本来就各种暴乱频发,这当中原因十分复杂,不能说是由科举难度而起,但也确实是原因之一。

李裕也被刘吉的这番准备给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于是,他不由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其他几位尚书。

然而,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却基本都保持着沉默,

见此状况,李裕有些无奈,道:「陛下,臣仍是觉得,科举牵动天下士子,若要有所更动,必得小心谨慎,如今朝中事务繁杂,臣以为不妨待京察诸事结束之后,再商议此事不迟。」

从这番话便可看出,李裕其实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了,毕竟他一个人独臂难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