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2(1 / 2)
我吗?
死于自己铡刀下的那些贪官可都要闹了!
善待士大夫倒是有的,为了给这些人创造出一个宽容的、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赵匡胤对那些顶撞自己的文官非常宽容,经常干一些“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事情。
但那些该杀的官员,赵匡胤也一个都没少杀。
倒不如说,不涉及到核心利益时,赵匡胤对忠心的臣子一向仁慈,但前提是忠心!
难道后面的这些皇帝只看到了他的仁慈,因此曲解出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
赵匡胤委屈,赵匡胤不解。
要是他知道所谓的秘密祖训,竟然写在太庙里的石碑之上,估计会更崩溃。
下首的文臣们倒是悲喜交加,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祖训是真实存在于本朝太庙之中的,至于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是秘密立下的祖训嘛。
喜的是,官家竟然如此怜惜他们,若是天幕没有出现,他们有这道祖训,就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因言获罪了;悲的是,这弹幕显然对“不杀士大夫”非常不满,看来这一世,官家应该不会再延用这一祖训了。
而在这个位面尚未经历过“杯酒释兵权”事件的武将们,则是纯粹的不满了。
明月世界的史书上,宋太祖凭借一杯酒就轻而易举地收回了兵权,但在宋朝这个真实的位面,赵匡胤早已在暗地里已经布置了很长时间,如何防止被选中的将领狗急跳墙,如何不让其余未被选中的将领寒心。
这可不是过家家,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赵匡胤才会启动“杯酒释兵权”这最后一步,史书只会记载下他举重若轻的样子,其中的弯弯绕绕只能依靠后人自己想象了。
所以,在武将们眼里,官家要收回兵权一事,其实早有蛛丝马迹。
虽然最近因为天幕的出现暂缓了此事,但脑子清醒的人就算没有“杯酒释兵权”这个过场,也纷纷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主动交权,剩下的那些蠢人,估计确实得官家亲自开口,才能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吧。
不管是已经交权的,还是尚未交权的,这些将领们此时都相信了天幕所言,心中颇为委屈:收回兵权也便罢了,历朝历代都这样,并不罕见,官家还留了他们的性命,给了赏赐和爵位,补偿丰厚,比历史上的某些皇帝好上太多了。
但这些文官又是凭什么拿到这样的待遇?他们跟着官家抛头颅洒热血,生死都置之度外,也没见官家给他们立下类似的祖训啊!
怪不得天幕之前说本朝重文轻武,源头就在官家的祖训这里。
武将们委屈,武将们不说。
他们不说,那赵匡胤百口莫辩。
他确实有用文制武的想法,提高文臣的地位也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因为恐惧出现下一个兵不血刃夺江山的自己,黄袍加身说起来容易,但也是赵匡胤谋定而后动的结果,其他人想完全照抄,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历史的教训:
分军事权,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分宰相权,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各行其职;分地方权,三年一换,通判监督,司法独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