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2 / 2)
「皇叔捣鼓的蒸汽轮机如何了?」朱翊钧还挂念着当初能转起来,但是不能用的蒸汽轮机,这东西,劲儿大。
朱载堉摇头说道:「没什麽进展,不稳定丶不可靠,材料不抗造,当下很难更进一步了。」
研究项目,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相反,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蒸汽轮机的进度,和当初皇帝看到的几乎没什麽差别,但这个研发过程中,大明对高压高温的蒸汽控制,累积了足够多的经验。
朱翊钧问了好几个项目,得到的答案都是类似,有进展的项目,不是很多,但只要还在钻研,这些高山一样的困难,都会一点点被克服。
「格物院缺钱吗?朕内帑还有二百一十万银。」朱翊钧想了想,还是自己主动提起比较好,朱载堉很少主动索要经费,格物院建立至今,一共从皇帝这儿要了两百万银。
「格物院还有钱,有八十多万银,还足够用。」朱载堉摇头,他这次入宫来,是汇报成果,不是要钱的。
朱翊钧和朱载堉又聊了聊关于丁亥学制的事情,格物院会对丁亥学制的人才培养,鼎力支持。
「臣告退。」朱载堉奏闻了格物院近期情况后,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万历维新的成功,就是这麽一块又一块的拼图,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背后并没有什麽鬼神之力,只有同志同行同乐者的奋斗罢了。
「山西监察御史刘玉山弹劾松江知府王谦。」冯保找了找,将一本奏疏翻了出来,俯首说道。
「臣愚钝,看不出问题来。」冯保低声说道:「按照刘御史的说法,现在都江堰济民渠每收一千石粮,朝廷都要亏三分银。」
一本很怪的帐,一种很奇怪的算法。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说道:「精算遗毒罢了,让百姓占点便宜,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朱翊钧见过这种奏疏,而且不止一次,被他称之精算遗毒,风格十分类似,不看整体,只看片面事实。
王谦去四川办戥头案的时候,用自家银子重新修缮了都江堰,并且修了三百里济民渠,浇灌关中土地。
水利设施不是修好了,就能用到天长地久,需要年年修缮,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维护费用就落在了地方衙门身上。
刘玉山的算法,就很鸡贼,把三百里济民渠维护成本减掉新垦田亩所增田赋,摊到新垦土地上,得出结论,百姓欠朝廷的!每一千石粮就欠三分银!
「刘玉山的意思是,让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百姓交银子,不多,一亩地十文。」朱翊钧活动了下肩膀说道:「百姓从来不欠朝廷的,也不欠衙门的。」
地方衙门维护济民渠,多出来的田税赋不足填平支出,这个亏损,主要是朝廷为了应对天变,对田赋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免。
这里面矛盾很有意思,朝廷不可能补这个亏空,地方衙门不想认这个亏空,最终,就想到了能不能问百姓要沟渠维护费。
冯保斟酌了一番,才回答道:「臣觉得不能开这个口子,臣不会垦荒,也不会种地,更不会勾稽,这帐臣算不明白。」
「但,臣知道咱大明朝的官吏士绅是什麽东西,只要这御书房里一朱批,这三百里济民渠的垦荒土地就跟百姓没任何瓜葛了。」
冯保不是不明白问题的关键,他就是给文官上眼药!说文官的坏话!
文官的坏话,每天都要说,不能不说,要时时刻刻对这些人精保持足够的警醒!
「你说的对。」朱翊钧对冯保的看法很认同,衙门亏的再多,那都是公家的钱,但,土地兼并,兼并到手,就是私门之利了。
一亩十文,看似不多,但只要皇帝一准奏加赋,那各种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就会扑面而来,这一道朱笔批下去,就是私掠许可证,就是准许兼并的圣旨。
朱翊钧又把奏疏看了一遍,才说道:「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这条三百里通和济民渠真的亏吗?衙门是做买卖的吗?只计较盈亏,不计较安土牧民之重?」
「三分银能多打一千石粮食,多大一件美事,真闹出民乱来,就知道改悔了。」
「哪怕只看精算,冯大伴你说,地方衙门真的没收这笔疏浚沟渠疏浚之费吗?」
「陛下圣明,这地方衙门,巧立名目,不合理的银子都要收,这合理的银子,怕是早就收到一百年后了!」冯保赶忙说道。
皇帝真的不好糊弄,对地方衙门什麽样子,皇帝心里有数。
「这奏疏其实是一次试探,咱大明,有些个衙门,有点入不敷出了。」朱翊钧看着奏疏,面色有些凝重。
这本一看就有问题的奏疏,朱翊钧之所以愿意肯消耗精力去处置,而不是简单盖一章处置,不是这本奏疏说的多麽有道理,而是这本奏疏折射出了一个问题。
天变之下,朝廷连年减免田赋的特殊背景下,大明地方以田赋为财税主体的衙门,利益分配出现了问题。
简单而言,狼还是那麽多,肉不够吃了。
肉食者还是那麽多,肉少了,可不就得想方设法的从百姓身上搜刮?小农经济下,不把手伸到百姓米缸里,还有什麽别的办法?
官吏士绅连骂名都不想背负,让皇帝来挨这个骂,担负这个骂名。
冯保想明白了陛下说的话,眉头紧蹙,这个问题确实有些棘手,大明地方衙门,可不都是松江府那麽富,松江府银子多到可以给陛下修行宫。
「陛下,这该如何是好?」冯保想不到好办法。
「不管。」朱翊钧想了想,说了他的处置办法。
「不管?」冯保这下真不明白了,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陛下的处置居然是不管。
朱翊钧解释道:「冯大伴,官吏在试探朕,之所以要试探,就是他们不敢胡来,所以才要请朕圣旨。」
「为何不敢胡来?怕朕威罚,偷偷摸摸的干,被巡按丶巡抚弹劾了,就是丢官帽,这官帽比他们命都重要。」
「其次就是怕民乱,这减田赋是昭告天下万民知晓的国策,不敢在田赋上做文章,只好想别的办法,没圣旨,出了民乱,地方官吏要掉脑袋的。」
朱翊钧给的办法是不管,但凡是能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就收到银子,这帮虫豸不会把奏疏写到皇帝面前。
大明百姓可是会武装抗税的,每年衙役下乡收田赋,那是『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若是胡来,那就是『斩尔木,揭尔竿,随我来,杀税官』,大明百姓,绝对不是不知反抗的羔羊。
瑞金丶宁化三县的田兵之乱,连县衙都攻破了。
狼多肉少,从百姓手里又搜刮不到,皇帝又不肯借大义的名分,那就只能狼群内讧了。
「刘玉山去工部料估所,他不是擅长精算吗?去工料稽核之所精算,最是合适。」朱翊钧朱批了刘玉山的奏疏,把他派去了料估所。
料估所,是工部新成立的衙门,权力丁点没有,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对着帐目穷尽皓首,因为新成立,正是缺人的时候。
权力没有多少,忙的昏天暗地,才是大多数衙门的真实写照,只有不断往上爬,才能在忙碌的同时,掌控权力。
权力,最是动人心,高启愚贵为礼部堂上官,回到家里,还愿意熬夜写奏疏,自愿加班,是因为他真的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和回报。
「陛下,徐成楚带着反腐司查了顺天府六房的帐。」冯保将徐成楚反腐的初步结果,呈送了御前。
「结果如何?」朱翊钧拿起了奏疏,先把浮票看完,询问冯保情况。
冯保想了想说道:「小吏巨贪。」
顺天府的六房反贪风暴,刚刚开始,徐成楚的奏疏,完全是个初步调查的结果,更大规模的反贪风暴还在酝酿。
小吏巨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小吏贪的比大臣还多,初步稽查,六房贪腐规模就超过了150万银,更多的情况,需要缇骑进一步侦查。
这个规模和驰道贪腐窝案不相上下了,可驰道是投入巨大的大工鼎建,六房书吏的贪腐,锱铢必较尽取自于民,所以显得更加可恨。
「不是,这徐成楚的意思是,咱还要谢谢他们贪腐不成?简直是天下奇闻!」朱翊钧看着看着,感到了无比惊讶。
因为这六房书吏贪了银子,居然要倒反天罡的补贴顺天府的亏空!
开天辟地头一遭,不是六房书吏掏空府库,而是吏员们贪腐,补贴府库亏空!
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没想到,查了半天,皇帝还要谢谢这些贪官污吏,维护了衙门的正常运转。
顺天府留存田赋商税,是完全可以支持顺天府衙门运转,但是因为京师的权贵实在是太多了,今天侯府到衙门打招呼,明天大臣写条子,这亏空就越来越多。
大臣写条子让人行方便,很常见,比如北宋明相富弼让人给儿子,行方便,按理说书帖应该烧毁,但帮忙的人喜欢富弼的墨宝,就保留了下来,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儿子帖》。
这还是富弼要求烧掉却没有烧掉,保留下来的书帖,烧掉的书帖,又该有多少?
顺天府丞杨俊民,被科道言官攻讦唯重稽税,并非诬告,也非虚言,杨俊民确实有政以贿成的嫌疑,六房书吏,谁能完税,谁就能通过吏举法获得官身。
所以杨俊民是求了圣眷,才得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顺天府有顺天府的难处,不能屁大点小事,都要问皇帝的爪牙稽税院帮忙。
所以顺天府衙门的帐目,就非常奇怪,明明税基在萎缩,但年年都能如期完成税赋徵收。
六房书吏们贪腐规模确实庞大,甚至可以补贴衙门。
「不取于上,必取之于下,皆是民脂民膏。」冯保可不觉得这六房书吏是什麽好东西,因为他们填顺天府衙门的窟窿,肯定要先填满自己的胃口。
「而且顺天府衙门的亏空,本身就是他们造成的,这六房书吏丶衙役,大半都是势要豪右的爪牙。」冯保补充了自己的观点。
损百姓补势豪造成的亏空,才是此次贪腐案的根本逻辑,损公门之利以足私门,就是在损害天下万民。
公私论定义公私,公是相对于私更大的集体,要满足私门之利,必然损害更大的集体。
(本章完)
↑返回顶部↑